|
【我身邊的工匠】從腳步丈量到“智繪”山河——記三公司“飛鷹”測量團隊
2025年9月10日,“絲路交通杯”技能競賽的領獎臺上,中鐵一局三公司“飛鷹”測量團隊再次捧起冠軍獎杯。這是他們繼“中鐵一局”杯連續四年奪得團體第一名之后的又一次折桂,但這次勝利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標志著這只“飛鷹”在從傳統測量向智能測繪的轉型之路上,羽翼漸豐。
榮譽的背后,是“飛鷹”測量團隊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突破。從新疆的戈壁荒漠到南國的濕熱工地,從川藏的高山草甸到陜西的黃土高坡,乃至遠赴,每一個精準坐標的背后,都凝聚著“飛鷹”團隊對測量精度矢志不渝的追求。
就在此次競賽前兩個月,團隊剛在宜涪高鐵控制網復測中經歷了一場“火爐”考驗。七月的重慶,體感溫度突破50℃。在熱浪蒸騰的工地上,即便微米級的偏差,都可能在工程中被放大為隱患。
為與時間賽跑、與精度較真,三公司測繪公司團隊負責人唐飛帶領團隊制定了“錯峰作戰”方案——黎明即出,戴月方歸;正午輪班,嚴防中暑。團隊成員緊密協作,借助遮陽傘、冰袖等防護措施,定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用汗水守護著數據的連續性。這樣的場景,不過是“飛鷹”日常的縮影。
如果說對傳統測量的堅守是團隊的根,那么對智能測繪技術的探索,則真正為他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宜涪高鐵前期的山區測繪任務中,團隊遭遇了傳統測量方式難以克服的障礙——懸崖深谷與茂密植被使得原定一個月的工期幾乎無法完成。關鍵時刻,團隊自主研發的無人機航線規劃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該設備不僅有效應對了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信號干擾,還通過智能算法實現了航測路徑的自主優化。
測量主管辛偉是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也是最早掌握無人機地形測繪技術的骨干。當他提出采用無人機搭載激光雷達進行地形復測的設想時,立即得到了唐飛的支持,并迅速組建了技術攻關小組。經過在多個項目中的反復試驗,團隊最終成功開發出無人機航線規劃設備,為高效采集地形基礎數據提供了有力支撐,該成果也榮獲國家專利。辛偉至今難忘那一幕:無人機在屏幕上劃出精準航線,高精度的數字高程模型與三維點云數據如瀑布般涌來,原本需三十天完成的野外測繪,僅用七天即可完成。
如今,無人機航測已如鷹翼般覆蓋明水鐵路、滬蘇錫常城際鐵路、宜涪鐵路、長贛鐵路等多個重大項目,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與精度,重塑著測繪的可能。
而“飛鷹”并未止步于此。他們陸續研發出“一種隧道光學監控量測點裝置”“一種深基坑工程監測裝置”等專利技術,實現了從“技術使用者”到“技術創造者”的華麗轉身。
技術的飛躍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這支22人的團隊中,“90后”“00后”占比高達80%。通過“導師制+實戰制”的雙軌培養,年輕人在挑戰中迅速成長。三年前還略顯青澀的崔安杰,如今已能獨立帶隊完成隧道控制網布設等復雜任務。
六年來,團隊累計培養技術骨干114名,成為公司測量人才的“孵化器”。
在唐飛測量創新工作室的墻上,鐫刻著“五種精神”:勇立潮頭敢為先的拼搏精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攻堅精神、于細微處見真章的工匠精神、天工人巧日爭新的鉆研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這不僅是墻上的標語,更是融入血液的基因。
站在新起點,“飛鷹”已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天空——申報甲級測繪資質,拓展地理信息與智慧城市業務,從工程測量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年間,他們從傳統勁旅蛻變為智能先鋒。曾徒步穿越荊棘,也曾深夜堅守高原;如今操控無人機飛越山巔,用激光掃描重構山河。工具在變,方法在變,不變的是對精準的極致追求。
暮色漸合,年輕的測量員們收拾裝備,無人機正循跡返航。唐飛望著這群朝氣蓬勃的伙伴,嘴角揚起微笑。他知道,這支隊伍正在書寫測繪行業的新篇章——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數據與智慧于此共生。
而飛鷹測量團隊,必將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翱翔軌跡。
.jpg)
唐飛培訓新入職員工
.jpg)
團隊隊員指導測量實操
.jpg)
團隊與新員工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