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邊的工匠】青春正當時——陽江分公司青年建設者群像
在中鐵一局陽江分公司工程建設的攻堅戰場上,活躍著這樣一群青春身影——他們以熱忱為炬,以擔當為盾,在破解施工難題中錨定方向,在實踐磨礪中錘煉過硬本領,在挑戰突破中實現快速成長,為項目建設高效推進,注入了奔涌不息的青春動能。
于琛耀:“地下迷宮”的解密能手
從校園學子到施工現場的技術新秀,陽東管網項目生產技術部助理工程師于琛耀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飛躍。這一年,他扎根一線,以地下管網為“解密對象”,在測量、施工、治理的每一環深耕細作,用專業與嚴謹揭開城市地下管道的“運行密碼”。
面對地下管道施工的“復雜迷宮”,于琛耀從基礎學起,練習水準儀、GPS-RTK等設備操作,掌握控制點復測、標高引測等關鍵技術,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測量準則刻進工作日常。鋪設混凝土管時,他嚴格按規程逐節核對調整接口標高,以“測量-反饋-調整-復核”的閉環操作保障工程質量;閉水試驗中細致記錄水位刻度和觀測時間,用嚴謹態度踐行標準化施工,其負責的工序多次成為現場示范案例。從污水管接戶到黑臭污水治理,他化身“管網醫生”,以溯源排查理清地下管道病癥,以精準檢測理清細枝末節,以反復推敲優化治理方案,以嚴謹施工疏通城市地下脈絡。安全與內業管理,是他解密“地下迷宮”的重要輔助。他牢記“三管三必須”理念,履行安全檢查職責,排查多領域隱患,為地下施工筑牢安全防線;同時在算量培訓中掌握CAD與進度軟件實操,規范填寫施工日志、完成資料數字化歸檔,以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為管網施工留存完整“解密檔案”。
于琛耀在地下管道的“解密”實踐中不斷成長,憑借扎實的技術與實干作風被評為公司“優秀見習生”。現今,他正在以“工匠精神”為動力,在地下管網的“迷宮”中探索前行,在工程建設舞臺上書寫更多精彩的人生篇章。
潘光耀:跨界成長的業務新銳
從商法部轉崗至生產技術部,入職僅一年的潘光耀,以“打破理論壁壘、扎根一線實踐”為目標,在項目管網建設、中洲島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等工程中快速成長,成為青年員工跨界突破的標兵。
“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這句話在潘光耀身上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深知自己缺乏現場實戰經驗,他便將一線作為成長的課堂,把實踐當作破解難題的鑰匙。初入陽江市區管網項目生產技術部,潘光耀便被委以重任——負責城北坪郊村5公里管網管理工作。這段任務注定充滿挑戰:多作業面同步推進、復雜地質條件暗藏風險、地下管線交錯如織,每一項都考驗著這位“跨界新人”的能力。面對陌生領域,潘光耀選擇從零扎根,主動向前輩請教技術要點,隨聽隨記關鍵細節;主動鉆進施工班組,跟著工人師傅摸清每一道施工流程,在塵土飛揚的現場對接中理清工作邏輯;從最初面對復雜工況時的手足無措,到后來調度施工、解決問題時的游刃有余,背后是無數個“連軸轉”的日夜。烈日驕陽下,他嚴格緊盯每一項施工工序;深夜電腦屏幕前,他嚴謹細心地在日報中敲下每一個數字;從一線現場的細致勘察到施工方案的反復編制優化;從清晰傳達的技術交底到嚴格把控的現場管理,潘光耀在一次次實踐中褪去青澀、積累經驗,完成了從“跨界新人”到“業務能手”的蛻變。
入職一年,潘光耀以肯鉆研的韌勁打破崗位壁壘,用扎根一線的行動填補經驗空白,用行動證明,跨界不是鴻溝,而是成長的新賽道。
楊尖卓瑪:跨越山海的突破者
從青海高原牧場到廣東陽江海岸,兩千公里的距離,擋不住陽江分公司商法部藏族姑娘楊尖卓瑪逐夢的腳步。她帶著高原陽光般的熱忱,跨越地域與文化界限,在陌生的城市與崗位上,以“突破”為關鍵詞,書寫著新時代藏族青年的成長答卷。
初入職場,溝通壁壘是楊尖卓瑪面臨的首個挑戰。面對與現場農民工的方言障礙與考勤核對的嚴謹要求,她積極扎根服務一線,通過耐心協調攻克溝通難關,以逐人逐天的細致核對確保數據準確,用通俗的講解與及時反饋打消工人疑慮。她將腳步踏進工地的泥土里,將服務送進農民工的心坎里。這場歷練,讓她從手足無措的新人蛻變為工人信賴的服務者,于一線攻堅,展現出她擔當作為的青年力量。初涉商法內業時,零經驗的楊尖卓瑪再度迎難而上。她將辦公室化作攻堅戰場,白日里向同事請教業務精髓,筆尖流轉間記下每一條要點;夜幕下埋首表格海洋,在無數次熬夜試錯中摸索業務脈絡,在數據核對的繁瑣里探尋規律,最終成功打通業務堵點,實現了專業能力的突破與躍升。
業務能力提升之外,楊尖卓瑪更敢于突破自我局限。面對性格軟綿的短板,她迎難而上,站上演講與辯論舞臺,通過反復打磨演講稿、模擬演練克服緊張情緒,在與對手的思想交鋒中逐漸褪去青澀,用清晰的邏輯與真摯的表達贏得掌聲,展現出青年員工的朝氣與勇氣。
張洋:扎根一線的奮斗標桿
從初涉職場的技術新人,到獨當一面的現場骨干,參加工作五年來,陽江市區管網項目生產技術部技術員張洋以堅守為筆,奮斗為墨,始終堅持在干事創業一線“淬煉真金”。
陽江市區管網前期調查現場,他逐段摸排摸清管線脈絡;施工一線,他統籌協調保障施工推進;城南黑臭水體治理、第十小學搶險救援、市政雨污分流維修現場,更處處可見他的身影。“用腳步丈量施工現場”是張洋堅持的習慣。這份腳踏實地的堅韌,不僅催生出一項項品質工程,更讓他在一線實戰中練就出臨危不亂的處事能力與扎實過硬的技術功底。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深耕一線的同時,張洋始終以“空杯心態”主動學習,探索提升工作效率的新技術,服務一線建設。面對管道隱蔽性強、物探資料不符實際的困境,他自學管線探測儀、QV、CCTV等儀器操作,確保既有管線探測精準、調查明晰;同時鉆研無人機航拍技術,通過網絡自學PS、大疆智圖、Arcgis等軟件,保障航拍圖順利拼接,為一線施工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五年一線深耕,榮譽是最直觀的見證。2024年張洋先后斬獲項目部工程測量技能比武一等獎、“優秀網格員”“優秀團員”等多項榮譽,每一項榮譽都是他扎根一線、默默付出的勛章,更是他以實干踐行城建使命的生動注腳。
這些青年的故事,藏在施工現場的細節里,寫在不分晝夜的忙碌中,串聯起一個個堅守的瞬間、一顆顆炙熱的心臟、一條條助力施工生產建設的軌跡。以青春為筆、熱血為墨,盡顯新時代青年的擔當,這正是陽江分公司青年群體的生動縮影。

工作中的于琛耀

工作中的潘光耀

工作中的楊尖卓瑪

工作中的張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