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邊的工匠】匠心筑夢 青春同行 ——太倉項目青年建設者群像記
在太倉溪悅閣項目建設現場,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平均年齡不足27歲,卻肩負著項目攻堅的重任。他們來自不同崗位,卻因共同的追求而緊密相連。他們用青春的熱忱扎根一線,以專業的堅守詮釋責任與擔當。
技術攻堅的“排頭兵”—張準。從初入職場的青澀實習生到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張準用五年時光,在鋼筋水泥的世界里鐫刻下熱愛與堅守的成長軌跡。入職以來,他始終錨定技術一線深耕不輟。白日里,肩頭的儀器是他最親密的伙伴,他用精準丈量為施工提供數據支撐;深夜里,辦公室的燈光是他最忠實的見證者,調試數據、推演方案的身影常伴星月,通宵達旦已成常態。這份“白加黑”的韌勁,催生出QC成果《提高鋼筋混凝土勁性預制柱安裝一次驗收合格率》,為生產效率提升與工藝優化注入強勁動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研發的《一種鋼筋混凝土勁性預制柱安裝用臨時固定裝置》和《一種鋼筋混凝土勁性預制柱生產用澆注裝置》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將技術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施工效能。年紀輕輕的他,早已成為項目技術團隊的“主心骨”。從圖紙會審的字斟句酌到施工方案的反復優化,從現場技術指導的耐心細致到難題攻堅的沖鋒在前,工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對待后輩,他毫無保留,手持圖紙逐點講解技術細節,帶著新人在現場對照實踐教學。面對團隊爭議,他總能以精準數據打破分歧,用專業素養凝聚共識。“技術容不得半點馬虎。”既是張準的職業信念,更是他扎根一線、砥礪前行的生動注腳。
物資保障的“大管家”——楊瀟。工地上缺什么、有什么、要備什么,她心里有本‘活臺賬’。提起楊瀟,項目上的同事們總會豎起大拇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始終以“沖鋒在前、擔當在先”的標準要求自己,把黨性修養融入物資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讓黨旗在施工一線的物資保障崗位上熠熠生輝。物資管理是項目運轉的“生命線”,而楊瀟用女性特有的細致與韌性,把這條“線”織得密不透風。物資進場時,她是“鐵面把關人”。鋼筋的強度、水泥的標號、設備的參數,每一項都要對照合同仔細核查,哪怕是包裝上的一個小字都不放過。有一次,一批管材的壁厚誤差超出標準,供應商多次說情,她始終堅持不合格絕不進場,“黨員就要守住質量底線,這是對項目負責,更是對群眾負責”,最終推動對方重新發貨,保障了施工質量。“保障要跟上,成本更要算細。”這是楊瀟的工作準則。她牽頭建立了“物資動態跟蹤表”,實時更新庫存、消耗和需求,避免了積壓浪費;針對大型機械租賃,她對比了10余家供應商的報價和服務,通過“集中租賃+錯峰調配”的方式,單季度就為項目節省了5萬余元。這些精打細算的背后,是她作為黨員的責任擔當。從鋼筋水泥到螺栓配件,從塔吊調度到設備維護,她用精準的管理讓物資保障“零延誤”,也讓“巾幗不讓須眉”的風采在工地上綻放,更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數據的“解碼者”——姚榮澤。26歲的姚榮澤,早已在五個工程項目中留下了奮斗的足跡。從鐵路到公路,從房建工程到多元領域,他的崗位從技術員切換至調度,不變的是那句“項目有需要,我就上”的堅定承諾。五年技術員生涯,讓他養成了對數字近乎嚴苛的敏感。2025年,項目調度崗因人員調整出現空缺,已有扎實技術功底的他主動請纓,扛起了兼任調度的重任。在他看來,調度工作絕非簡單的“傳話筒”,而是需要“懂技術、通現場、善協調”的綜合崗位。憑借技術員時期積累的圖紙解讀、工程量核算能力,他快速上手調度工作,將技術思維融入調度流程,通過分析產值數據發現資源錯配隱患,對照施工進度曲線優化工序銜接,排計劃時能精準匹配施工節點,用數據支撐的決策總能切中要害。從他手里交出去的資料、數據從未出過差錯。這份嚴謹源于他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在他手中,冰冷的數字變成了預判風險的“預警器”,繁雜的調度工作因技術賦能而高效有序。
他們用專業能力破解難題,用擔當精神扛起責任,用數據思維提升效能,在自己火熱的青春中,用雙手和智慧構筑著城市的建筑天際線。正如負責人蘇琦所說:“這些年輕人身上,藏著企業未來的模樣——有沖勁、有韌勁,更有精益求精的匠心。”他們的故事,是新時代青年建設者的縮影,更多的青年正以他們為鏡,在各自的崗位上執青春之筆、蘸實干之墨,續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答卷。
技術“排頭兵”張準

物資“大管家”楊瀟
數據“解碼者”姚榮澤
